|
各县(市)区水利局,市水利事务服务中心,市防办、局机关各科室:
现将《铁岭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铁岭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
铁岭市水利局
2022年7月11日
(此件公开发布)
铁岭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开局起步期,是辽宁省振兴发展的关键期,也是铁岭市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水利改革发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根据《辽宁省水利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工作大纲》要求,我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全面总结了我市“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实施情况,并将造福人民、生态优先、风险防控、系统治理、改革创新的理念要求落实到“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中,同时提出了“十四五”期间我市水安全保障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第一章 发展基础及面临形势
“十三五”以来,我市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及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主线,全面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水利建设、节水型社会建设和水资源管理保护、河湖水生态修复、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等各项工作,水利事业取得较快发展和丰硕成果。
第一节 “十三五”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实施河道治理工程。“十三五”期间,我市共实施河道治理工程31项,共完成治理河长326.3 千米,总投资54247万元。其中,2016年实施河道项目4项,总投资3266万元;2017年实施河道治理工程3项,总投资1837万元;2018年实施河道治理工程5项,总投资5385万元;2019年实施河道治理工程10项,总投资25362万元;2020年实施河道治理工程9项,总投资21397万元。
实施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十三五”期间,我市共完成12座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总投资2137万元。其中,2016年完成3座水库除险加固,分别为昌图县八面城水库、太平水库、万家沟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总投资570万元;2017年完成1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为昌图县双房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总投资198.69万元;2018年完成5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总投资827.17万元,分别为昌图县盖家水库、二小屯水库、孙家水库、西大桥水库,调兵山市项荒地水库除险加固工程;2019年完成3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总投资541.36万元,分别为昌图县金山水库、十七顷水库,西丰县松岭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工程实施后可有效保护水库下游耕地、人口及主要交通线路的安全。
实施水闸除险加固工程。“十三五”期间,我市完成大中型水闸除险加固工程建设任务1个,为昌图县红英拦河闸除险加固工程,总投资1410.53万元,可保障3500亩耕地灌溉需求。
实施防汛抗旱工程。“十三五”期间,我市共争取省以上资金4890万元,实施防汛抗旱工程249项。其中,2016年争取省以上资金1325万元,实施防汛抗旱工程74项;2017年争取省以上资金469万元,实施防汛抗旱工程11项;2018年争取省以上资金1320万元,实施防汛抗旱工程75项;2019年争取省以上资金1360万元,实施防汛抗旱工程69项;2020年争取省以上资金416万元,实施防汛抗旱工程20项。
实施农村水利工程。“十三五”期间,我市共争取省以上投资19544万元。其中,2016年争取资金5880万元,改善灌溉面积5万亩、涝区面积15万亩;2017年争取资金4855万元,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5.47万亩,改善易涝耕地面积5.55万亩;2018年争取资金5253万元,改善灌溉面积7.7万亩、易涝耕地面积2.45万亩;2019年争取资金2276万元;2020年争取资金1280万元,改善灌溉面积7.3万亩、易涝耕地面积0.5万亩。
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十三五”期间,我市共发展节水灌溉面积7.06万亩,争取省以上资金3424万元。其中2016年发展省节水灌溉面积2.58万亩,新打水源井323眼,修建井房308处,安装首部工程323台套;2017年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28万亩,新打水源358眼,修建井房358处,安装首部工程94处;2018年发展灌溉面积1.2万亩,新建水源工程116处,配套喷灌设备涉及6个镇7个农民合作社。
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及维修养护工程。“十三五”期间,我市共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463处,受益人口合计50.12万人,总投资3296万元,项目实施后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5%,农村集中供水人口比例达到75%。
实施移民工程。“十三五”期间,我市共发放移民直补资金22722万元,整合各类移民项目资金24172万元。其中,2016年发放直补资金3920万元,整合各类移民项目资金3494万元;2017年发放直补资金4300万元,整合各类移民项目资金4140万元;2018年发放直补资金4145万元,整合各类移民项目资金3194.2万元;2019年发放移民直补资金5642万元,整合各类移民项目资金5958.07万元,2020年发放移民直补资金4715.8万元,整合各类移民项目资金6274.766万元。
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十三五”期间,我市新增水土流失面积793.67平方公里,总投资37609万元,实施水土保持项目40个。其中,2016年实施水土保持治理项目7个,总投资616万元;2017年实施水土保持治理项目11个,总投资7098万元;2018年实施水土保持治理项目7个,总投资7178万元;2019年实施水土保持治理项目10个,总投资9938万元;2020年实施水土流失治理项目7个,总投资12779万元。
实施增殖放流工程。“十三五”期间,我市增殖放流224万尾,总投资70万元。其中,2016年全市增殖放流河流为叶赫河、凡河,共计93万尾,总投资30万元;2017年全市增殖放流河流为清河、柴河、叶赫河、凡河,共计131万尾,总投资40万元。
第二节 “十三五”项目总投资
“十三五”期间,我市共争取省以上投资23.32亿元。其中,2016年争取省以上投资3.56亿元;2017年争取省以上投资3.1亿元;2018年争取省以上投资3.35亿元;2019年争取省以上投资6.17亿元;2020年争取省以上投资7.14亿元。
第三节 “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论述,对新时期水利工作提出了更高工作要求,当前水利工作不仅要着眼于防洪减灾和保障供水,更要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强化水生态和水环境治理。水资源短缺、市县配套资金不足、水灾害严重等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又面临着水生态损害和水环境污染问题,新老水问题叠加。
防洪存在薄弱环节,防洪减灾体系不完善。大江大河重点防洪保护区、县级以上城市、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未达到规划确定的防洪标准,尚存在险工险段、砂基砂堤等防洪隐患;中小河流治理任务仍然较重,山区山洪灾害时有发生。病险水库、水闸等薄弱环节尚未完全消除。随着经济的增长,人口财富集聚加快,同等量级洪水造成的洪灾损失将更为严重,对防洪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保障防洪安全任务依然艰巨。
水资源不均衡,供水保障程度不高。铁岭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86.30亿立方米,但全年降水不均衡,主要集中在5-8月。2019年全市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24.9%,水资源总量利用消耗率为34.5%,地表水资源利用率较低,水资源消耗率较高。
水利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资源性、工程性、水质性缺水问题依然存在,城乡供水差别较大,乡村供水水源单一、标准偏低,供水设施老化,净化消毒设施不完备。农业灌溉设施标准低,渠系配套不全、老化破损严重。农村供水设施依然薄弱,工程建设与管理的任务十分艰巨。小型供水工程水量保障程度不高,遇到大旱年份难以保障正常供水;水源保证率、水质保障程度不高,水源保护和水质净化消毒措施不健全,水质问题特别是微生物、铁、锰、硝酸盐等指标超标现象还时常出现;供水方便程度不高,“分时供水、储水备用”的用水模式较为普遍。
水生态累积性问题突出。江河湖库管理范围划定成果未统一整合,河湖水域岸线分区管控有待加强,河湖管理范围内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四乱”问题尚未根治。重点河湖生态流量(水量)保障不足。农村河道数量众多,尚未开展农村水系综合整治。水土流失问题依然严重。新老水生态环境问题叠加增加了治理难度,迫切需要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生态环境,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的要求。
水行业管理需加强。由于市、县两级财力紧张,我市落实配套资金困难。机构改革后,各地水库、水闸工程建设管理人员大批更新,建设管理经验少,业务能力水平相对不高,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人才队伍结构亟待优化,高素质人才较为缺乏,吸引高素质人才参与水利建设与管理,整合基层水(库)管员、护林员、农村保洁员等,加强对现有人员的专业培训,积极推进小型水利工程物业化管理。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水利工作,明确提出今后一段时期要着力“突破水”,以落实“河长制”为抓手,坚持“五措并举”、推进“五水共治”、强化“五级共抓”,握指成拳、集中力量,啃下“硬骨头”、打好“主动仗”,做到统筹谋划、聚焦重点、综合施策、系统实施。“十四五”时期要立足人民群众对水安全保障的新要求新期待,充分利用新机遇新条件,妥善应对各种水安全风险和挑战,大力增强水忧患意识、水危机意识,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涉水事务监管;深化水利改革创新,建立完善的水治理体制机制,全面提升水治理能力,为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山清水秀美丽铁岭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全面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代治水思路,统筹发展和安全,把保障水安全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涉水需求作为根本目的,把水安全风险防控作为守护底线,把水资源承载力作为刚性约束上限,把水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控制红线,全面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构建水安全保障能力,解决水灾害和水资源保障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对持久水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的需求,建设人水和谐的幸福河湖,为铁岭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水安全保障。
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主线,突出目标和问题导向,以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为抓手,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以全方位推动水利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深化水利改革,加强科技兴水,推动智慧水利;以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增强防汛抗旱减灾和水资源配置能力为重点,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节 遵循原则
以人为本,造福人民。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奋斗目标,把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作为评判标准,切实解决人民关心的水忧水患问题,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
节水优先,高效利用。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强化节约用水约束性指标考核,推动全行业全社会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水平。
空间均衡,统筹兼顾。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水制宜,从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审视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约束和规范各类水事行为,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人口经济与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均衡,推动高质量发展。
系统治理,综合施策。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加强部门间合作,形成联动机制,协同发力,共治共管,以流域为单元,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地上地下、城市乡村、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实现“五水”共治,有效解决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灾害问题。
两手发力,改革创新。统筹利用价格、税费政策工具,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工程建设运营管理,增强水利建设管理活力。
确有必要,可以持续。结合铁岭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区分轻重缓急,统筹研究,合理安排,科学制定实施计划。
科技创新,智慧治水。充分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提升水利建设管理信息化水平,实现对水资源、河湖水域岸线、各类水利工程、水生态环境等涉水信息的动态监测和全面感知,提升水利智慧化管理和服务水平。
完善机制,强化监管。建立健全水利行业监督管理体系,完善监管运行机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从注重事后监管向事前、事中、事后全面监督转变,做到事前要“堵住”、事中要“卡住”、事后要“查处”,保持整个监督过程首尾有机联系,从整体上提高监督效果,确保水利行业监管得到有效加强。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2025年,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明显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安全利用水平明显提高,水资源配置格局明显优化,重点河湖水生态环境状况明显改善,全市水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升。
(一)加快防汛抗旱减灾体系建设,全面提高水安全保障能
力,提高全市防洪减灾能力,改善和实现河道生态环境,恢复河道健康。全面建成全市防洪抗旱非工程措施体系,形成防汛抗旱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共同支撑的现代化、完整综合减灾体系,基本完成山洪灾害易发区预警预报系统建设。加强病险水库、水闸的除险加固工程建设,确保水库、水闸防洪安全和效益发挥。增加防汛抗旱物资储备,加强防汛物资储备管理,提高管理现代化水平,加强县级防汛物资专用仓库建设。
(二)加快水资源配置管理体系建设,水资源保障能力明显增强,重点发展集中连片规模化供水工程,充分挖掘现有城镇水厂供水潜力,采用管网延伸扩大供水区域,在有优质可靠水源的地区新建规模化集中连片供水工程;对于原工程规模小且水源有条件的,尽可能进行改建、扩建,采取联网、并网方式提高供水保证率。
通过实施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逐步从“饮水安全”向“用水安全”、从“农村饮水”向“城镇供水”转变,实现“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远景目标。建立健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后管护制度,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划定水源保护区范围,强化水质检测能力建设,确保水质检测指标与频次双达标。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项制度”,相应地划定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以总量控制为核心,下达年度用水计划指标,严格控制行政区域年度用水总量,把好取水许可审批关,加强取水计量监管。统筹考虑城市发展、农业灌溉及生态环境用水需求,提出2025年全市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并将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分配到各县(市)区;提高非常规水源利用率、用水效率和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三)加快河(湖)长制度体系建设,全面推进水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深入推进河长制工作,加强河湖管理。到2022年,辽河、万泉河、长沟河水质稳定达到Ⅳ类标准,招苏台河、亮子河、马仲河水质稳定达到Ⅴ类标准,辽河流域水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初步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到2025年,辽河水质持续改善,辽河流域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统筹推进格局基本形成,为实现美丽铁岭提供保障。以辽河流域为重点开展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积极探索建立辽河国家生态公园。
(四)加大移民后期扶持力度,确保移民收入持续增长。围绕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中长期目标,聚焦铁岭市移民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到2025年,铁岭市水库移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进一步完善,移民村社会治理能力得到提升,移民产业升级发展加快,收入水平持续增长,移民平均生活水平达到所在县级行政区农村居民平均水平。
(五)加快依法治水管水体系建设,全面构建水利现代化体制机制。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体系逐步完善,完善取用水监测信息系统建设 ,水资源节约、开发、利用、保护、配置、调度等各环节得到全面监管。水文水资源、河湖生态、水土流失、水灾害等监测预警体系基本建立,智慧水利逐步实现。大中型水利工程安全监测全覆盖,水工程安全风险防控能力明显提升。探索推进水权水价水市场改革。政府主导、金融支持、社会参与的水利投融资机制进一步完善。水利人才队伍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基本建立。水利科技平台、体制机制基本确立。水文化建设体制机制明显改善。
第三章 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 实施铁岭节水行动
坚持节水优先,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深入推进铁岭市节水行动实施见效。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按照“严管控、抓重点、建机制”的思路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措施,推动水资源利用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加快形成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把节水作为破解全市水资源供需不平衡等复杂水问题的优先选择。“十四五”时期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11.54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较2020年下降12%和8%,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93。
第一节 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
健全水资源刚性约束指标体系。以县域为单位确定地下水可用水量,加快制定地下水管控指标。推动非常规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确定区域非常规水源利用最小控制量。严格控制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保护水生态环境,以管控指标为约束,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依据,合理规划产业结构布局和用水规模,引导全市合理控制用水总量。
严格取用水管理。全面摸清取水口及取用水管理现状,完成取水口核查登记,开展问题认定和整改提升工作,重点整治违法、违规取水问题,集合流域区域用水总量管控和水资源超载治理,分类施策,扎实推进。强化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管理,强化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和节水评价的实施,进一步发挥水资源在区域发展、相关规划和项目建设布局中的刚性约束作用。完善取水许可制度,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坚决打击未经批准擅自取水、超许可水量取水、超采地下水、无计量取水等违法行为。严格水资源用途管制,在水资源紧缺和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地区,压减高耗水产业规模,发展节水型产业。
加强水资源及取用水监测计量。加强取水计量管理,实现用水统计调查制度法制化、常态化、精准化,推进取用水计量统计工作,提高农业灌溉、工业和市政用水计量率。到2025年,非农业取水口和大中型灌区渠首取水口计量全覆盖。进一步完善取用水监测信息系统建设及水资源管理系统建设,加快完善地下水监测站网布设,推进地下水基础数据应用平台建设。加强河湖生态流量监测,强化河道断流点监测。在重要江河湖泊、饮用水水源开展水质自动监测能力建设。加快规模以上取水户取水在线监测计量设施建设,提升取水计量监管能力。
完善水资源监督考核制度。健全督查考核机制,完善考核指标体系,注重工作实绩,改进评价方式方法,注重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实施的日常监督,推进问题整改。
第二节 实施铁岭市节水行动
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节水优先方针,大力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推动铁岭市节水行动落地见效。推进节水制度、政策、技术、机制创新,动员全社会参与节水建设,把节水作为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配置、调度的前提,严格指标管控、过程管控和监督考核,推进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全面落实国家节水行动方案和辽宁省节水行动实施方案,大力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各类型节水载体建设,加大计划用水管理力度,深入落实和完善节水评价机制,加强重点监控用水单位监督管理,积极推动重点领域合同节水管理,提档升级节水宣传教育活动。
严格用水总量强度双控。健全区域用水总量、用水强度管控指标体系,细化分解落实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率、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率、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等用水效率管控指标。强化用水定额在相关规划编制、节水评价、取水许可、计划用水、节水载体创建、节水监督考核等方面约束作用。
推进农业节水。因地制宜,分区推进,优化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提高农业节水水平和用水效益。根据水资源条件,推进农业适水种植、量水生产,建立节水型农业种植模式。在水资源紧缺地区,严控农业用水总量,适度压减高耗水作物,加快发展旱作农业。大力推广低耗水、高效益作物,选育推广耐旱农作物新品种,发展节水渔业、牧业,大力推进稻渔综合种养,积极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推进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分区规模化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加大田间节水设施建设力度。推广喷灌、微灌、低压管道输水灌溉、集雨补灌、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推广农机农艺和生物节水等非工程节水措施。健全完善量水测水设施,加强农业用水精细化管理,降低农业用水损失。
推进工业节水。大力推进工业节水改造,推动高耗水行业节水增效,推行水循环梯级利用,推动实现工业领域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循环利用和科学利用。加大工业节水改造力度。大力推广高效冷却、洗涤、循环用水、废污水再生利用、高耗水生产工艺替代等节水工艺和技术,支持企业开展节水技术改造及再生水回用改造。对超过取水定额标准的企业分类分步限期实施节水改造。推动高耗水行业节水,推动高耗水企业加强废水深度处理和达标再利用。在生态脆弱、严重缺水和地下水超采地区,严格控制新建、改建、扩建高耗水项目,推进高耗水企业向水资源条件允许的工业园区集中。在火力发电、纺织、造纸、石化和化工、食品等高耗水行业建成一批节水型企业。加快现有企业和园区开展以节水为重点内容的水资源循环利用改造,加快节水及水循环利用设施建设,推动企业间串联用水、分质用水,一水多用和循环利用。新建企业和园区应在规划布局时统筹考虑,推动企业间的用水系统集成优化。
加强城镇节水。全面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提高城市节水工作系统性,实现优水优用、循环循序利用。落实城市节水各项基础管理制度,推进城镇节水改造。重点抓好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与改造,城市生态景观、工业生产、城市绿化、车辆冲洗和建筑施工等应当优先使用再生水,提升再生水利用水平。大幅降低供水管网漏损,加快制定和实施供水管网改造建设实施方案,完善供水管网检漏制度。加快城镇供水管网及污水再生利用设施改造建设,推进城镇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加强公共供水系统运行监督管理。深入推进公共领域节水,强化公共用水和自建设施供水的计划管理,加大城市园林绿化节水灌溉设施建设改造。在公共建筑和居民家庭全面推广使用节水器具。从严控制洗浴、洗车、洗涤、宾馆等行业用水定额,并积极推广循环用水技术、设备与工艺。
加大非常规水源利用。加强缺水地区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规水多元、梯级和安全利用。将污水资源化利用作为节水开源的重要内容,加快推动城镇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农村污水资源化利用。推动非常规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逐年提高非常规水利用比例,并严格考核。统筹利用再生水、雨水等用于农业灌溉和生态景观。新建小区、城市道路、公共绿地等,因地制宜配套建设雨水集蓄利用设施。
完善节水建管机制。建立健全节水工作协调机制,强化政府主体责任,逐级建立节水目标责任制,建立省、市级节水行动实施方案动态跟踪与效果评价机制,严格节水工作的日常监督检查与定期考核,严格节水责任追究。
加强节水宣传教育。加强国情水情教育,向市民普及节水知识。持续开展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等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活动。强化节水管理与服务职责,加强节水形势宣传、知识普及、信息公开和政策解读,鼓励社会公众自觉参与爱水、节水行动。加强节水教育培训,积极推进节水教育进校园、进课堂,培育校园节水文化。以节水载体建设为抓手,持续推动节水型城市建设,推进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充分发挥节水载体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农业、工业、生活等各领域节水。
第四章 加强防洪薄弱环节建设 提高防洪减灾能力
深入贯彻“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洪减灾新理念,按照“消隐患、强弱项”的思路,遵循“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原则,聚焦防洪薄弱环节,加强江河湖泊治理,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推进堤防、控制性枢纽等工程建设,提高防洪工程标准,完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第一节 全面推进大江大河及主要支流防洪治理
加快辽河干流防洪提升工程建设,全面补齐辽河干流防洪短板。“十四五”期间,重点推进辽河干流防洪提升工程建设,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堤防加高培厚111.648千米、砂堤砂基治理45.032千米、穿堤建筑物治理47座,修建堤顶路面125.661千米,建设支流口桥3座,堤坡硬性防护18.549千米,防浪林补植57.818千米,险工险段治理15处,共计10.983千米。计划工程总投资140200万元。工程实施后辽河干流河道抗冲刷能力将进一步提高,两岸辽河大堤和管理路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将得到进一步保障,逐步实现“防洪全线达标,隐患全面排除”的目标。
对防洪标准未达到规划标准的大江大河及重要支流开展达标建设,进一步完善大江大河防洪体系。“十四五”期间,完成主要江河(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治理项目3个,分别为开原市清河防洪治理工程、辽河三江口地区省界堤防东辽河昌图段河道治理工程和昌图县招苏台河防洪治理工程,计划总投资42164.07万元。开原市清河防洪治理工程为续建工程,2020年底前完成7000万元,2021—2022年完成12372.04万元。清河治理河长71.468千米,主要建设内容为堤防加高培厚、治理河道及修建穿堤建筑物。辽河三江口地区省界堤防东辽河昌图段河道治理工程为新建工程,治理河长92.82千米,主要建设内容为堤防加高培厚、堤顶路面整修、险工治理、穿堤建筑物重建及维修,计划投资27000万元,2021-2023年实施完成。续建昌图县招苏台河防洪治理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堤防护岸加固、加高培厚,2020年完成投资7000万元,2021年投资1980万元,目前已完成1650万元。
第二节 加强中小河流治理
按照“系统治理一批,重点治理一批”的原则,继续推进中小河流治理,逐步消除中小河流薄弱环节,提高中小河流防洪标准。“十四五”期间,实施完成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流域面积200—3000平方公里)治理项目48个,涉及凡河、万泉河、蒲河、柴河、王河、拉马河、阿拉河、马仲河等21条河流,治理总长836.53千米,计划工程总投资271696.65万元,均为新建项目。
“十四五”期间,计划完成45条中小河流(流域面积50—200平方公里)治理工程,治理总长为510.64千米,计划总投资92842.90万元。铁岭县治理中小河流10条,治理总长187.99千米,计划总投资14095.04万元;开原市治理中小河流4条,治理总长67.2千米,计划总投资4000万元;西丰县治理山洪沟26条,治理总长211.55千米,计划总投资26000万元;调兵山市治理河流3条,治理总长31.5千米,计划总投资1669万元;银州区治理莲花河4.44千米,计划投资1200万元;清河区清河综合治理工程,计划总投资45878.86万元。
第三节 加快推进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
加快推进大中型病险水库水闸安全鉴定、除险加固工作。2022—2023年,计划实施南城子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投资18000万元,用于副坝基础防渗处理,上下游护坡维修改造,溢洪道加固,更换闸门和启闭机及启闭室,增设大坝浸润线、水位观测设备,维修坝顶路、防汛调度指挥中心、坝下抢险路。2022—2023年,计划实施红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工程投资5280万元,用于大坝坝体及坝基防渗处理、大坝迎水坡局部翻修、溢洪道海漫段维修加固。2022—2023年,计划实施昌图县红顶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工程投资6610万元,用于大坝坝顶加高,溢洪道陡坡段、消力池段、海漫段维修加固,
“十四五”期间,计划完成山咀子翻板闸、大甸子渠首拦河闸、柴河渠首拦河闸、寇河拦河闸、下肥地付庄拦河闸、贾屯拦河闸、威远寇河闸、亮子河拦闸、靠山柴河拦河闸、上清河拦河闸、东升拦河闸、赵家拦河闸、谭家拦河闸、罗家拦河闸、七里拦河闸、桦树拦河闸共16座水闸除险加固工程,计划总投资28481.51万元。
“十四五”期间,计划完成凡河水库、得胜台水库等50座水库的安全鉴定工作,计划投资326万元;计划完成尖山水库、西关水库、五家子水库、方家水库、二道水库、巨德水库、石场水库共7座水库除险加固工作,计划投资1669万元。2021—2024年,计划投资1951万元用于建设铁岭市小型水库防汛预警系统,包括小型水库建设水情雨情自动监测系统、构建小型水库防汛预警系统,对防洪重点小型水库增配图像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实时自动传输水雨情和视频图片,为防汛决策提供基础数据;为无站房水库建设站房,为全部水库配备水位测量设备、雨量监测设备,部分水库配备视频监控设备等。
“十四五”期间,各县(市)区小型水库维修养护工程计划总投资3165万元,用于辖区内小型水库大坝、溢洪道、输水洞等建筑物维修、日常管护、观测设备配备等。
第四节 加强山洪灾害防治
继续推进山洪灾害防治项目,着力完善非工程措施建设,改造升级县级监测预警平台,调整和补充监测站点,积极加强重点区域监测站保障措施建设,认真落实山洪灾害补充调查评价和人口密集区域预警能力建设,切实加强群测群防体系建设。
“十四五”期间,计划实施39条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其中,开原市21条,昌图县10条,西丰县1条,调兵山市3条,清河区4条。主要建设内容为河道清淤疏浚和岸坡防护,计划工程总投资39270万元。
“十四五”期间计划投资1200万元,用于建设铁岭县、昌图县、调兵山市、银州区山洪灾害防治项目。
第五节 完善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
根据城市水系格局和水资源条件,结合大江大河、重点支流及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完善西丰县城市防洪体系建设。“十四五”期间,计划投资1000万元,完成西丰县城市防洪工程。通过对堤防坡面进行改造,使防洪工程设施得到有效加固和治理,促进城市建设和发展。
第五章 推进区域供水工程建设 提高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
坚持节水优先,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按照“挖潜力、强骨干、增调配、成网络”的思路,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配置,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提升城乡供水安全保障能力。
第一节 加强枢纽水源工程建设
建设重点水源工程。2022—2023年,计划投资6300万元建设西丰县净水厂提标改造工程,工程实施后深度处理产能达到4万吨/日。2023年,计划新建铁河水库净水厂工程,计划投资3000万元,用于新建净水厂土建工程及水处理设备。
建设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工程。2022—2024年,计划投资900万元建设西丰县城市应急供水水源工程,更换管路、泵、电线和储水池。
建设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十四五”期间,开原市、调兵山市、银州区、清河区各新建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1项,计划总投资2830万元。
第二节 推进输配水工程建设
“十四五”期间,西丰县计划新建城区供水水表出户改造工程、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工程、宝兴水库至青山段输水管道改造工程、诚信水库至净水厂输水管道工程、铁河和房身水库供水工程和自来水水质检测化验室工程,计划总投资28260万元。2022—2025年,完成铁岭县、昌图县、调兵山市、银州区城乡一体化工程,新建城区—农村地区供水管网,计划投资183035万元。
第六章 夯实农村水利基础 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体部署,按照“保底线、提效能、促振兴”的思路,全方位提升农村水利支撑保障能力。围绕乡村建设行动,通过实施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节水改造、农村水系综合整治、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等项目,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水利保障能力,提升农村水利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
第一节 推进农村供水工程建设
按照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部署,聚焦民生改善,以县域为单元,以解决水源不稳定问题为导向,以提升自来水普及率、水质达标率等供水保障水平为目标,优化农村供水工程布局,推动农村供水规模化发展,稳步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向农村供水安全转变,提升农村供水标准和保障水平。“十四五”期间,规划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项目8个,采取配套、改造、升级、联网、新建等方式,整体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计划总投资163661.68万元。
第二节 推进灌区现代化建设与改造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按照现代农业建设要求,实施和完善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加强灌排工程体系改造,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和灌溉供水保障率,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面保障粮食安全。
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2021—2022年,续建开原市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渠道衬砌29074米,拆除重建渠系建筑物105座,计划投资5785万元。
实施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十四五”期间,计划总投资37254.20万元,用于铁岭县、开原市、昌图县、西丰县、银州区、清河区、各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
实施小型水源工程。“十四五”期间,计划总投资10429万元,用于建设市管两家子农场小型水源工程、铁岭县小型水源工程、开原市小型水源工程、昌图县小型水源工程、西丰县小型水源工程和调兵山市小型水源工程。
第三节 加强农村涝区治理
“十四五”期间,计划实施市管两家子农场涝区治理项目,计划总投资1420万元,完成大湾排水站和利民排水站改造、两家子排水沟清淤75.57千米。实施铁岭县农村涝区治理项目,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完成37座排水站维修改造、500千米排水渠维修改造。实施开原市农村涝区治理项目,计划投资5540.14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排涝河道疏浚29.3千米,排涝渠系疏浚735.1千米,涵闸维修改造17座,排水站维修6座,回水堤加固10.95千米。完成昌图县农村涝区治理工程,渠道清淤501120米,维修改造排水站30座、农桥328座、涵151座,计划总投资6616万元。完成调兵山市农村涝区治理工程,更新改造排水站5座,维护改造配套干支渠及桥涵,计划总投资1600万元。
第四节 加快推进农村水系综合整治
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针对农村水系存在的淤塞萎缩、水污染严重、水生态恶化等突出问题,依托乡村天然水网格局,立足乡村河流特点和保护发展需要,以县域为单元、河流为脉络、村庄为节点,通过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水系连通、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等多种措施,集中连片推进,水域岸线并治,结合村庄建设和产业发展,开展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恢复农村河湖功能,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建设“水美乡村”,不断增强农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十四五”期间,计划完成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项目6个,分别为铁岭县凡河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开原市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昌图县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西丰县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调兵山市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清河区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计划总投资369098万元。
第五节 改善水库移民生产生活条件
继续加大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力度。继续对水库移民予以每人每年600元直补扶持。继续解决库区和移民安置区长远发展问题,重点加强基本口粮田建设及配套水利设施建设,加强交通、供电、通信和社会事业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加强移民村群众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积极建设移民村群众能够直接受益的生产开发项目。
第六节 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十四五”期间,计划总投资11380万元,用于市管两家子农场、铁岭县、开原市、昌图县、西丰县、调兵山市、银州区、清河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第七章 维护河湖健康美丽 全面加强水生态环境修复
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的要求为目标,按照“严保护、重治理、提质量”的思路,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加强水源涵养区保护修复,加大重点河湖保护和综合治理力度,恢复水清岸绿的水生态体系,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恢复水清岸绿的水生态体系,扩大优质水生态产品供给,建立健全水生态保护与修复长效机制,构筑全市河湖生命健康保障线。
第一节 实施辽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
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加强水源涵养、河湖保护和地下水保护,实施辽河流域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根据《辽河流域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总体方案》,“十四五”期间,计划实施辽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29个,计划工程总投资107101.97万元。项目实施后,将大大提升辽河流域整体水生态环境,实现岸绿、水清、鱼游,初步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将辽河建设成为国家公园。
第二节 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持续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完善机制建设,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采取坡面治理、沟道治理、生态河道治理、道路改造、绿化等治理措施,从根本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使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水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十四五”期间,拟新建国家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计划投资2500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556公顷。实施国家侵蚀沟综合治理工程,治理侵蚀沟1247条。其中,中型沟450条、小型沟797条,侵蚀沟治理面积538.7公顷,水土流失控制面积28420公顷,工程总投资47778万元。2021—2022年,规划建设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计划投资2500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98公顷。2021—2025年,完成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计划投资23527.50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070公顷,小河道治理175千米。2021—2025年,完成6条省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工程,计划投资1920万元。
第三节 加强河湖保护生态治理
规范水利风景资源综合利用,提升景区文化科普内涵和智能管理水平,推动水利风景区建设提质增效,促进新时代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对“持续水安澜、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的需要。
“十四五”期间,计划投资129440万元用于水利风景区建设,开展铁岭市凡河国家水利风景区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铁岭市凡河国家水利风景区科研监测与环境科普工程、铁岭市凡河国家水利风景区安全警示与应急工程,以及铁岭市凡河国家水利风景区基础设施、铁岭市凡河国家水利风景区旅游服务设施和铁岭市凡河国家水利风景区景点游赏设施建设。
第八章 加强水利数字化建设 提升水利智慧化水平
根据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战略部署,对标“安全、实用”的水利网信发展总要求,按照“强感知、增智慧、促升级”的思路,坚持需求牵引、应用至上,全面加强涉水信息监测能力建设,加强数字化应用,加快构建智慧水利体系,提高预报预警和智能调度能力。以打造旅游城市建设为平台,结合大数据建设,整合资源,全面提升水利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推进智慧水利建设,实现“云为载体、互联感知、兴利除害、人水和谐”。优化水文监测站网布局和建设,推广新型监测手段应用,提升网络化全要素动态监测能力。加强水库大坝安全监测、水情测报、通信预警和远程控制系统建设,提高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自动化水平。加强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共享,拓展政务协同信息系统应用范围,建设政务网络安全体系。建立县、乡两级工程蓄水统计系统,大力推进水库、农村供水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
第一节 铁岭水利大数据中心建设
深挖水务信息化硬件和软件建设技术指标,充分利用省、市数据中心政务云环境建设水利专有云和公共云,补充完善云资源,支撑水利业务需要,为全市水利行业提供统一标准、稳定、可靠的计算、存储、网络、安全等资源,实现资源集约使用和管理,制定水务信息化建设技术规范数据文本,为信息化项目规划、设计及实施提供统一规范;建设智慧水务综合平台,开发业务接口,衔接各水务业务系统,共享已有数据资源,建设数据接收与汇集平台。建立市级感知数据汇集平台,提升直接接收感知数据和汇集已建系统感知数据及其他行业相关数据的能力。建立市级遥感数据接收处理服务平台,实现遥感数据接收、管理和分析;升级改造会商显示系统,实现智慧水务可视化指挥调度。
第二节 水利感知体系建设
充分利用遥感、视频、物联网等技术,扩大江河湖泊水系、水利工程设施、水利管理活动等实时在线监测范围,补充完善水文、水环境、水生态、水土流失、工程安全、洪涝灾害、水利管理活动等监测范围和采集内容,提升水利监测自动化、智能可视化水平。
第三节 重点水利业务应用系统建设
加强水资源保护利用。提升铁岭市地下水监测站网系统运维质量,切实保障该系统稳定、可靠、高效运行;构建铁岭市智慧节水管理平台,实现市县两级通用取水许可证的网上申请、审批和发放,建立市级取水许可台账,建立重点节水单位档案,实现许可水量、计划水量、核定水量、监测水量等全流程水量监管;适时推进铁岭市水资源费改税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按照省政府统一部署,构建水资源取用水量信息的传送系统,建立税务和水务联合办公的共享机制。
提升水生态水环境长效保护与动态管控能力。补充完善河长制湖长制信息平台,提升数据信息系统,确保与省平台、市平台、县(市)区平台中心数据无缝对接。以水土保持生产建设项目预防监督、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信息化监管、水土流失监测评价三大领域业务为重点,建设水土保持综合监管平台,全面提升水土保持决策、管理和服务水平。
加强水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基于水利工程建设相关已建系统,运用BIM、虚拟现实、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建设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提升水利工程智能监管力度。
建设水利灌区管理平台。根据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及国家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要求,结合灌区骨干渠道和渠系建筑物改造实际,建立自动化供水监测管理平台,布设自动化供水计量监测设备,实现对灌区渠道、闸门等的实时监测,持续提升灌区现代化建设管理程度,为推进水价改革提供数据支撑。
建设水监督水行政执法业务系统。加强水监督水行政执法,实现行业监督检查、安全生产监管、质量监督等问题发现上报、筛选分类、情况核实、整改反馈、跟踪复查、责任追究、系统分析、预测决策等环节的全流程智能化。加强水行政事务管理,水行政智能应用,实现水利政务、水利移民、水利扶贫、项目规划、财务等智慧化管理。
第四节 水文现代化建设
补齐水文测报手段落后、现代化水平低等短板,“十四五”期间,计划投资2000万元,用于铁岭市大江大河水文监测系统建设;计划投资400万元,用于铁岭市墒情监测建设工程;计划投资1760万元,用于铁岭市中小河流水文监测预警设施补充建设;计划投资4500万元,用于铁岭市中小型水库水文监测预警设施补充建设;计划投资2000万元,用于铁岭市水文站提档升级改造;计划投资150万元,用于西丰县地下水监测站网建设;计划投资360万元,用于铁岭市雨量监测站网建设;计划投资5800万元,用于铁岭市水质监测能力建设;计划投资200万元,用于铁岭市河流水文站网建设;计划投资2000万元,用于铁岭市水文巡测基地建设;计划投资800万元,用于铁岭市水文应急监测能力建设;计划投资400万元,用于铁岭市水文数据处理智能化建设;计划投资1800万元,用于铁岭市行政区界水资源监测水文站网建设;计划投资1000万元,用于铁岭市公益性水文基础设施设备维修养护。
第九章 加强水利管理 提升水治理现代化水平
围绕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水资源管理、河湖管理、水灾害防御、水土保持、水库移民、水利资金管理等重点领域,按照“建机制、强能力”的思路,针对涉水事务监管薄弱环节,坚持依法行政、分级负责、问题导向和奖惩结合,建立健全监管法制体制机制,强化重点领域全过程、全要素监管,全力提升涉水事务监管水平,实现制度治水、制度管水。做到监管制度有章可循、监管工作规范有序、监管行动有法可依,推动水利行业监管从“整体弱”到“全面强”,各层级各领域监管工作全面展开,监管效能逐步提升。
第一节 加强水行政执法,完善水法规体系
加强水行政执法工作,强化对水利重大违法案件和群众反映强烈案件的查办力度,建立健全水利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完善水行政执法网络,强化专职水行政执法队伍和能力建设等。完善水事纠纷预防调处工作机制,加强源头控制和隐患排查化解,健全水利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机制。深化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新水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合理划分水利事权,全面推进水利政务公开。深入宣传水法律、法规,健全水利普法宣传教育机制,推动全社会树立水法治意识。
第二节 加强涉水事务监管,完善监管制度体系
围绕江河湖泊、水资源、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等重点领域,针对监管薄弱环节,强化全过程、全要素监管,全面提升涉水事务监管水平。
(一)强化江河湖库监管,持续改善河湖面貌
加强河湖水域管理与保护,深入推进河长制工作,深入推进河长制“六化”工作法,加大江河湖库水环境问题督查整治力度,协调解决影响江河湖库健康的突出问题,提升江河湖库形象面貌,促进全市水环境改善和水体质量提升,推动河长制工作全面见效。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统筹抓好河库水域岸线管护、河道采砂管理、水源地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工程,认真抓好“清四乱”工作,巩固生态封育工作成果,有效改善河流水域生态环境。“十四五”期间,加强河库水域环境动态监管,在辽河干流和支流重要河段建立视频监控系统,主要监控河道乱倒垃圾、盗采砂石、偷排污水等影响河道水生态环境的行为,及时发现和制止涉河违法违规行为,计划投资3000万元。开展铁岭市河长制信息管理系统(智慧河长APP)建设,计划投资1000万元,基于河道网格化管理方式,对市县乡村分级管理,综合应用GIS地理信息系统、移动互联网、卫星定位系统、多媒体、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河道管理信息静态展现、动态管理、常态跟踪,为落实河长工作的目标管理、任务督办、绩效考核提供抓手,面向各级河长、工作人员、巡查人员、社会公众提供不同层次、不同载体的查询、上报和管理等服务;整合水利、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业务部门的基础数据、监测数据和监控视频,实现“互联网+”跨行业业务应用,实现对基础设施的精准管理、动态监控和高效维护,提高河道业务管理能力和对外服务能力。开展《铁岭市“一河一策”治理及管理保护实施方案(2024—2026年)》编制工作,计划投资200万元。
开展河湖管理范围划界工作,推进河湖自然资源及土地调整登记确权。严格执行河道采砂规划、计划和许可制度,全面强化监管,严厉打击非法采砂行为,明确执法责任主体,严格执行《辽宁省河道采砂管理实施细则》及河道采砂规划,强化检查巡查和监督执法,持续开展河道非法采砂问题整治行动,同时对流域内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问题进行排查,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执法责任体系。
探索建立建设项目占用水利设施和水域岸线补偿制度,推进水域岸线有偿使用和损害赔偿。强化涉河建设项目和活动监管。
(二)强化水资源监管,推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坚持节水优先,落实国家及省级节水行动方案,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严格水资源紧张地区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全面加强水资源节约、开发、利用、保护、配置、调度等各环节监管,以“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及“合理分水,管住用水”为重点,摸清家底、夯实基础、突出保护、强化监管、提升水平。
严格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控,健全取水计量、水质监测和供用耗排监控体系。加快制定主要河流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完善覆盖流域和市域的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严格控制流域和区域取用水总量。将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主要指标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负总责。加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
加强相关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强化水资源承载能力在区域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产业布局等方面的刚性约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条件相适应。严格执行取水许可制度,对取用水总量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新增取水。强化用水定额的使用。
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综合考虑流域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用水需求,统筹解决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合理利用雨洪资源,保护地下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各县(市)区开展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建立全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动态监测预警机制。建成国家水资源管理系统,健全水资源监控体系,完善水资源监测、用水计量与统计等管理制度和相关技术标准体系,加强跨界等重要控制断面、水功能区和地下水的水质水量监测能力建设。
(三)加强水利工程监管,充分发挥工程综合效益
以确保工程质量为主线,加强建设全过程监管;以长期良性运行为目标,完善工程管理体系;以保障运行安全为核心,开展水利工程标准化建设。“十四五”期间,各县(市)区开展水行政执法基地建设,计划投资520万元,用于执法车辆维护、购置无人机和驾驶人员培训、购置执法记录仪、电脑、照相机、摄像机等并维护费用。坚持建管并重,推行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监管,加大水务执法力度,严禁建设项目非法侵占河(库)水域,依法严肃查处破坏水保、水利工程设施、违法设障、侵占水利工程管理用地、侵害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合法权益等违法案件,维护水利工程完整和安全。依法严厉打击破坏水资源、危害水生态、影响水安全等水事违法行为。不断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各项水行政执法工作制度,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和机制,严格落实行政执法的考评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水管单位按照“实用、简便、易懂”的要求,编制“两册一表”,即管理手册、操作手册和“事项—岗位—人员”表,确保每个工程管理有标可依,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构建科学高效的水利工程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体系。
(四)强化水土保持监管,提升水土保持社会管理水平
加强人为水土流失监管。建立严格监管人为水土流失的制度体系,制定人为水土流失问题清单、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与责任追究办法,建立水土保持诚信与信用评价制度,公布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权责清单。构建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为严格监管与执法提供制度保障。开展人为水土流失遥感监管,运用卫星遥感等高新技术手段,解译发现生产建设疑似违法扰动图斑,组织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开展现场复核确认,并依法严格查处。各地区要以及时精准发现违法违规行为为目标,结合实际加密频次,组织开展全覆盖人为水土流失遥感监管。开展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专项行为,组织开展梳理排查、现场核查、执法处理、暗访督查。以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遥感解译与判别项目为依托,依法严肃查处“未验先投”“未批先弃”等水土保持违法违规行为。优化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压减水土保持方案审批范围,优化审批流程,积极推行承诺制管理和水土保持区域评估。进一步强化水土保持方案刚性约束,对不符合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要求的,坚决不予审批。做好审批信息公开,提高审批效能,为管理相对人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责任落实跟踪检查,通过书面检查、遥感检查、“互联网+”和现场检查等多种方式,实现在建生产建设项目实施水土保持方案情况跟踪检查全覆盖。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方式开展现场检查。建立水土保持监督检查与行政综合执法的联动机制,明确水土保持主管部门和行政执法部门的职责分工,加强协作、密切配合,确保违法行为得到及时有效查处。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自主验收监管,制定水土保持设施自主验收核查办法,严格对水土保持设施自主验收情况的监管。推进生产建设活动水土保持监管,加强农林开发活动水土保持监管,防止大规模农林开发产生的水土流失。对违法陡坡开垦、取土挖砂采石等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活动,依法开展监管和处罚。
强化水土保持行业监管。严格落实督查问责制度,发挥好直属单位和流域管理机构的作用,按照统一、高效、优化的原则,形成各个部门协同的水土保持行业监督体力。加强国家侵蚀沟综合治理和省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的监管,严格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项目前期工作论证及审查审批、建设管理和资金监管。
加强水土保持考核评估。开展水土保持规划实施情况评估,推动地方政府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强化考核结果应用,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和相关部门职责。
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大重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创新水土流失治理政策机制。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强化水土保持监测和信息化。做好年度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及时定量掌握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和动态变化。建立水土保持监测成果应用管理办法,明确监测机构与管理部门职责;建立监测成果与管理紧密结合机制,发挥好监测对管理的支撑作用。加强现有监测点日常管理,确保监测点正常运行。推进水土流失生态安全监测预警,加大水土保持信息化应用力度,做好水土保持信息数据管理和共享。“十四五”期间,计划投资55万元,用于西丰县泉河试验站水土流失监测日常维护。
加强水土保持基础工作。加大水土保持宣传力度,召开新闻发布会、主流媒体报道、自媒体微视频等多种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宣传,为水土保持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规范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创建,提升示范工程质量,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快水土保持科技创新步伐,推动水土保持科技成果转化。
第三节 强化水安全风险管控,完善应急处置体系
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妥善应对防洪、水资源、水生态环境、水利工程等领域及社会稳定风险,最大程度预防和减少突发水安全事件造成的损害。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推动水利安全风险预控、关口前移,从注重事后处置向风险防控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降低安全风险转变。
建立水利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健全水利工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制度,实现水利生产经营单位安全风险自辨自控、水行政主管部门有效监管的安全风险管控工作格局,提升水利安全风险防控能力,科学防范和有效遏制水利生产安全事故。强化部门合作、信息共享,实现实时监测信息和预报预警信息在水利、气象、自然资源、交通运输、应急管理、农业农村等多部门以及省、市、县、乡多层级的资源整合和数据共享,精准发布灾害预警信息,最大限度减轻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风险。
构建水利生产经营单位安全风险管控机制。各级水利部门要明确本单位安全风险管控工作的责任主体。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督促水利生产经营单位落实安全风险管控责任,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科学评定风险等级,实施分级风险管控措施,动态调整危险源、风险等级和管控措施,建立安全风险公告制度,定期组织风险教育和技能培训,切实做好安全风险管控各项工作。
健全水行政主管部门安全风险监管机制。实施分级分类监管。县级以上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指导本地区的水利安全风险管控工作,负责对直属单位、水利工程安全风险管控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市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水利工程的风险情况,确定不同的监督检查频次、重点内容等,实行差异化、精准化动态监管。推进实施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建立区域和水利工程安全风险数据库,加强基础信息管理,实现安全风险信息报送、统计分析、分级管理和动态管控。提升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体系,加强人员培训和应急演练,强化应急救援物资储备等工作,提高在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置能力。继续开展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维护,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提醒群众主动防灾避险。进一步建立完善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管理体系,建立应急预案编制、修订、管理工作机制,提高各级各类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全面提高防汛抗旱预案对全市防汛抗旱减灾工作和突发灾害应急处置工作的指导参考作用。完善水文监测预警和防洪调度,建立以防洪安全为核心的水安全风险监控预警机制。
第四节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发展制度体系
进一步加强水利专业队伍建设,不断夯实水利基础。一是充实水利专业人才队伍,不断提高“引进来”的吸引力,健全完善引进人才的奖励资助制度、工作和生活保障制度,吸引高素质人才参与水利建设与管理,提高整体技术水平,全面开展现有人员的专业培训,提升业务能力,从根本上提升执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尤其是基层水利队伍人才培养。二是整合现有人力资源,将基层水(库)管员、护林员、农村保洁员等人员整合起来,按照行业重点工作、重点时段统筹安排,使他们在防汛抢险、河道保洁、水利工程运行管护等基层水利工作中形成合力,实现网络化管理目标。三是尝试整合乡级水利站,组建区域站,通过组建的区域站进一步整合现有技术、人员资源,针对水利行业特点,兼顾上下游、左右岸以及灌溉排涝区域化管理,实现统筹兼顾、系统协调的工作目标。
第五节 弘扬水文化,构建科学的水文化体系
以保护、传承、利用和弘扬中华水文化为主线,加强水文化建设,繁荣发展先进水文化,积极开展水情教育,引导公众增强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生态的思想意识和行动自觉,为保障水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着力强化水利宣传工作,充分展示水利改革发展成就,统筹做好出版传媒、文博科普、舆情监测、舆论引导、水情教育工作,主动发出水利声音,努力讲好治水故事,全面弘扬管水治水正能量。着力推进水文化建设,宣传治水历史名人,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深化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依托江河湖泊治理工程、灌溉节水工程、民生水利工程、重要水源地、江源河口湿地、水利科技试验园区等,推进省级水情教育基地和专项工程展示基地创建活动,面向社会公众展示水知识与水文化,宣传介绍我市水资源及水工程概括、水利法规、先进的治水理念与工程技术、河流文明以及河流变迁对风土人情、经济社会等的影响,推动全社会了解水、节约水、保护水、亲近水的氛围。
第十章 改革创新 激发水利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
针对水治理体制机制不健全、不完善的主要制约因素,按照“重创新、破障碍、激活力”的思路,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协同作用,推动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破除水利改革发展瓶颈。
第一节 深化价税改革,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深入推进价格改革,完善价格调控机制,提升价格治理能力。以水价改革为突破点,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建立健全补偿成本、合理盈利、激励提升供水质量、促进节约用水的水价形成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以产权制度改革为关键点,合理界定水权,推进水流产权确权,划定水流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健全管理制度,完善水权交易机制,推进市场化交易。以发挥竞争机制为发力点,用改革激发市场活力,用政策引导市场预期,用规划明确投资方向,用法治规范市场行为,通过落实投资、价格、税收等政策措施,完善项目投资回报机制和相关制度安排,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营。全面实行城镇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制度、非居民用水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深入推进大中型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立健全合理反映供水成本、有利于节水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合理制定农业水价,原则上不低于工程运行维护成本水平;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普遍实行,可持续的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基本建立。
第二节 推动管护体制改革,促进水利工程良性运行
深入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以实现水利工程安全、有效、良性运行为出发点和着力点,在强化政府责任的前提下,发挥市场作用,按产权归属落实工程管护责任,因地制宜探索水利工程管护模式,继续巩固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加快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与保护范围划定工作,并依法依规逐步确定管理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属,提高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能力。
加强工程管理,积极筹措管护经费。在管好用好县级以下国有公益性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的基础上,积极协调地方财政加大扶持力度,建立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经费补助机制,多渠道筹措管理经费,稳定经费渠道。
探索推进水利工程管养分离。鼓励开展“政府购买服务”、“物业化管理”等工程管护模式。推广“以大带小、小小联合、以点带片、分片统管”的工程管理模式。鼓励大中型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以大带小”,参与小型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服务;鼓励具有较强专业力量的工程设计、科研、咨询、施工、监理、设备制造安装、维修养护等市场主体,参与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服务。探索建立水利工程养护资格认证制度,推行水利工程管理专业化、标准化、物业化。
第三节 深化水利投融资机制改革,保障建设资金需求
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发挥政府投资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投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构建多元化水利投融资体制机制,保障水利建设资金需求。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水治理。支持社会资本采取股权合作、股权认购、特许经营、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资产收购等方式参与水利工程建设运营。探索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盘活优质存量资产,转让所得用于新建基础设施项目,通过资金补助、价格政策、税收优惠等措施,推进不同盈利能力项目灵活打包,完善项目投资回报机制。对供水对象单一、范围较小的项目,鼓励项目投资经营主体与用户协商定价,探索构建风险分担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鼓励社会投资参与水土保持建设,在完成建设任务的同时,积极培育山区特色产业。
第四节 强化水利科技创新,提升水利行业科技支撑能力
推进智慧水利建设,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到水利行业中,全面提升水利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实现“云为载体、互联感知、兴利除害、人水和谐”。加强水利科技管理部门自身建设,提高管理效率和科技运行速度。设置合理稳定的基层水利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积极建立比较稳定的水利科技工作发展的财政支持渠道。努力培养一批年轻精干的技术人员上岗。搞好水利科技培训和送科技下乡活动。引进激励机制,对在水利科技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实行奖励。积极推进水利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新的水利科技发展运行机制。重大水利科技项目实行首席专家制,科研课题实行课题组长负责制。大力发展水利学会和农村科协中介组织并充分发挥其在科技信息、市场信息、人才信息等方面的传递指导作用。
第五节 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推动农村供水工程现代化
进一步明确农村供水管理主体、运行管理单位的行政管理体系及运行机制,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和水费收缴机制,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供水工程建设运营。推进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把乡镇水利站建成服务农村水利的主力军,推进小型水库水管体制改革示范县建设,扶持物业化、社会化示范县典型。结合我市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探索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管理的新方法新途径,进一步提升基层水利服务队伍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抓好基层水利人员的培训、考核和管理,确保履职尽责到位。
第十一章 区域水利发展重点
根据铁岭市水资源分布特点,结合现状水利发展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出差别化和数量化要求,合理安排区域的水利发展重点项目及工程,统筹解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等新老水问题。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主线,突出目标和问题导向,以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为为抓手,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以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增强防汛抗旱减灾和水资源配置能力为重点,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补齐水利工程建设短板;以全方位推动水利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深化水利改革、强化依法治水、加强科技兴水,推动智慧水利。
第一节 防洪排涝减灾类重大项目
“十四五”期间,铁岭市规划防洪排涝减灾项目投资共计1045706.27万元,其中重大项目12项,分别为辽河干流防洪提升工程,规划投资143620万元;辽河三江口地区省界堤防东辽河昌图段河道治理工程,规划总投资27000万元;清河干流开原段防洪治理工程,规划投资12372.04万元;凡河(张楼子桥至河口段)河道综合治理工程,规划总投资77580万元;柴河(水库下游段)治理工程,规划总投资31470万元;南城子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规划总投资18000万元;铁岭县、开原市、昌图县、西丰县、调兵山市和清河区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规划总投资分别为70000万元、37500万元、49000万元、65498万元、75000万元和72100万元。
第二节 水资源配置和城乡供水保障类重大项目
“十四五”期间,铁岭市规划水资源配置和城乡供水保障类项目总投资363332.68万元。重点水源工程重大项目1项,为西丰县净水厂提标改造工程,计划投资6300万元。输配水工程重大项目2项,为西丰县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工程,计划投资12000万元;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4项,为铁岭县、昌图县、调兵山市、银州区城乡一体化工程,计划投资183035万元。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重大项目4个,重点实施乡镇供水城乡一体化建设,均纳入省级规划,分别为铁岭县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计划投资49999万元;开原市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计划投资9751.65万元;昌图县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计划投资65550.80万元;西丰县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计划投资6154.05万元。
第三节 农村水利类重大项目
“十四五”期间,铁岭市规划农村水利类项目总投资64848.20万元,重大项目4个。纳入国家规划1个,为开原市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规划投资5785万元。纳入省级规划3个,分别为铁岭县中型灌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规划投资11566万元;开原市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规划投资14900万元;昌图县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规划投资5967万元。
第四节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类项目重点工程
“十四五”期间,铁岭市规划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类项目总投资314767.47万元,重大项目3个。纳入国家规划1个,为侵蚀沟综合治理工程,规划投资39378万元;纳入省级规划2个,分别辽河干流生态湿地建设和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第五节 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类项目重点工程
“十四五”期间,铁岭市规划移民后期扶持类项目总投资60965万元,均纳入省级规划,重点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实施,以帮助移民、提高移民、富裕移民为中心,重点放在产业转型升级、美丽家园建设、基础设施完善和创业就业能力建设四个方面。
第十二章 环境影响评价
“十四五”期间,铁岭市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较科学的规划,根据水利建设与管理的可能措施与方案,从公平、持续、高效的角度并统筹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对改善水利发展格局的重大措施及其方案进行分析比较,研究提出防洪抗旱减灾、水资源配置和城乡供水、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等方面的水利发展总体布局和主要任务。
第一节 经济效益
本次规划期限为2020年—2025年,现状水平年为2019年。结合铁岭市规划期间水利发展和改革的目标与任务,总体布局与管理制度的框架设计要求,以及对重点地区项目水利发展要求,对已规划的重点项目进行分析和排队,按照突出重点,因地制宜,需要与可能结合的原则,区分轻重缓急,先对重点流域和区域及对全市起关键作用的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分期实施计划。
在防洪工程方面,通过堤防维修养护、险工险段治理、河道清淤疏浚等措施,提高我市的防洪标准,减少洪水危害,改善投资硬环境。实施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确保水库安全,保证下游人口及耕地安全,保障农民的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施辽河干流防洪提升工程,围绕“辽干之源、水美铁岭”打造若干亮点工程,建成辽河国家公园,增加铁岭市旅游品位,吸引国内外游客,增加旅游收入。
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推进城乡一体化规模化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深化工程建设和管护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合理水价形成和水费收缴机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不断提升供水保障水平,缓解全市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紧张,并改善水质,改善全市的投资环境,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在灌溉与节水工程方面,实施人畜饮水及饮水安全工程,保障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造灌区,节约大量水源和劳动力,提高全市农业灌溉水平,积极使用各种新技术节约农业用水,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缓解农业用水紧张,稳定农业的发展,增加经济效益。
在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方面,辽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建成后将辽河建设成为国家公园,实现岸绿、水清、鱼游,初步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乡村振兴结合,因地制宜开展坡耕地、侵蚀沟、生态清洁小流域等全域系统治理,为建设美丽铁岭、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奠定基础。
在移民后期扶持方面,继续解决库区和移民安置区长远发展问题,重点是加强基本口粮田建设及配套水利设施建设,加强交通、供电、通信和社会事业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加强移民村群众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发展使移民村群众能够直接受益的生产开发项目,工程按设计要求逐步实施,充分实现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加强人民生命财产保障,进一步改善社会环境。
在行业保障设施建设和行业管理方面,通过加强水文站网建设,增加业务培训,提升各县(市)区水利职工素质。在工程管理方面与先进接轨,积极推进现代水务制度,做好水价改革工作,努力建立节约防污型社会,使我市水利事业更上一层楼,推动全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社会效益
“十四五”期间继续强化对防洪抗旱减灾工程与预警预报措施投资,提高防洪减灾标准,确保防洪抗旱能力提高,保障民生命财产安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安全性。继续完善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解决水资源矛盾,保障生态用水安全,改善生态环境,改善人民居住环境。继续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生活质量。强化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有效改善农业作业环境,提高农业水利用率、农民节水意识和农民的积极性。继续对移民安置区扶持建设,针对移民进行直补,强化农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美丽家园建设,提高移民人员的归属感。
第三节 生态效益
水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生态环境要素,随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现象的日益严重,水利建设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作用日益增强,生态环境效益日益明显。实施辽河干流防洪提升工程、主要江河和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增强防洪保障,修复河道自然属性,起到绿化美化的作用,为城乡居民增加休闲娱乐场所。实施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工程,对其下游的滞洪削峰和增加枯水期流量,以及改善河道生态环境有较显著的作用。实施灌区改造及供水工程,解决河道生态基流问题。实施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完善封育,改善水质和生态环境,恶劣的局地气候向良性转变,水土保持效应将进一步扩大,促进农业、林业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增加植被覆盖物,使气温降低、蒸发量减少、风速减弱、为野生动植物的生存提供栖息的场所。凡河水利风景区建设将进一步推进民生水利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十三章 规划项目及投资
围绕水安全保障的主要任务,铁岭市“十四五”规划共计七大类含34项326个项目,总投资1877564.62万元,其中中央资金1128905.88万元,省级资金431592.08万元,市级自筹资金2378.00万元,县级自筹资金221609.80万元,贷款30500.00万元,吸引社会资金62578.86万元。
在防洪排涝减灾方面,“十四五”期间计划安排总投资1045706.27万元,其中中央资金508487.50万元,省级资金235376.46万元,市级自筹2378.00万元,县级自筹资金206385.45万元,贷款30500.00万元,吸引社会资金62578.86万元。在水资源配置及城乡供水保障方面,“十四五”期间计划安排总投资363332.68万元,其中中央资金319356.03万元,省级资金43976.65万元。在农村水利方面,“十四五”期间计划安排总投资64848.20万元,其中中央资金51880.00万元,省级资金11811.20万元,县级自筹1157.00万元。在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方面,“十四五”期间计划安排总投资314767.47万元,其中中央资金168547.35万元,省级资金132152.77万元,县级自筹14067.35万。
在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方面,“十四五”期间计划安排总投资60965.00万元,其中中央资金57465.00万元,省级资金3500.00万元,计划每年完成投资12193.00万元。在水文方面,“十四五”期间计划安排总投资23170.00万元,投资来源全部为中央资金,计划每年完成投资4634.00万元。在其他方面,“十四五”期间计划安排总投资4775.00万元,投资来源全部为省级资金。2021年计划投资971.00万元,2022年计划投资931.00万元,2023年计划投资891.00万元,2024年计划投资991.00万元,2025年计划投资991.00万。
第十四章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做好科学规划及前期工作,指导水利建设。要做好规划项目的前期工作,规划工程的立项、实施及工程规模、工期、建设内容等都需要通过前期工作认真分析论证。对重大工程项目、实施重点、难点等问题都需要通过专题性研究加以解决。要综合分析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加强规划项目对资源、环境、社会的影响评价工作,确保其科学、经济、合理。
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各级部门责任。水利“十四五”规划的编制、报批、发布都要严格按规划法的要求进行,规划要真正成为政府工作的蓝图。政府在实施规划过程中,要切实加强领导,明确政府领导和主管部门的目标和职责,建立目标责任制。水利部门是规划实施的责任主体,要明确内部各部门的任务和职责,建立实施、检查、验收、后评价制度,确保规划的实施,指导水利建设。
完善法规政策,强化执法监督。在规划期内,要加强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铁岭市要依据新水法和中央、省有关水利法规政策,制定相关的地方性法律、规章和政策,为实现水利综合规划目标,为规划的顺利实施,提供法律政策保障。
建立稳定可靠的投入机制。规划的实施首先要靠国家、省政府的支持,要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特别是重点骨干工程、公益性工程没有国家的支持是不可能完成的,要选好项目,做好前期工作。要强化项目意识,要选好、选准项目,做好项目可研、初设等前期工作和立项申报争取工作,争取重点工程都能纳入国家计划,获得国家的支持。要建立市以下各级政府预算内投入机制,要按一定比例安排水利建设资金,搞好地方自筹。要开放、盘活水利市场,吸纳社会资金投入水利建设。要把改革、对内对外开放作为主要措施,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办水利,以保障规划的实施。
加快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坚持将创新建设体制和管理机制作为一项突出任务紧抓不放,水利管理改革工作进一步深化。创新投入机制,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农户自愿投入为基础、其他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保持农村水利投资的稳定增长。创新管护机制,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办法和配套制度,通过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等方式,盘活存量水利资产,实现农村水利工程良性运行和滚动发展,使农民真正成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和受益的主体。
加强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确保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要严格履行基本建设程序,规范项目法人组建,加强项目法人管理,严格执行招标投标制度,强化建设监理工作,加强合同管理,加强质量监管,加强安全监管,严格开工审批和验收管理,强化水利建设市场监管,推进建设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监督检查。
加强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确保工程运行安全和充分发挥效益。运行管理要做到落实管理责任,足额落实公益性工程管理人员基本支出和维修养护经费,积极推进水利工程管养分离,创新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模式,落实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经费补助政策,推进水利工程确权划界,强化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加强水利工程应急管理,着力推进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
推进水利科技体系建设,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水利必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水利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的总体技术水平,加快水利科技成果的推广,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要建立现代化的防汛调度系统,采用信息网络技术建立防洪工程数据库及防汛抗旱雨情、水情、工情、灾情,信息采集、处理、传输、决策支持系统和市级水利政务、信息服务、办公自动化系统。要加大引进补充水利专业技术人才,做到专业技术人才不断档,形成老中青相结合专业技术人才体系。每年招收一定数量的水利专业毕业生,同时还要注重现有队伍的培训工作,开办学习班,举荐到学校里去进修,这样就可以打造一支过硬的水利科技队伍。
加强宣传和社会参与,共同实施。积极推进水利行政许可工作规范化,贯彻《行政许可法》,依法、全面、正确履行水行政主管部门职责;深化规划确定的有关政策、制度研究,加强社会管理。完善水行政监督制度,创新执法机制,推进由单一执法向综合执法转变,由重行政处罚向重宣传教育转变,由事后查处向预防为主、防查并重转变,提高执法力度和执法水平;加强法制、政策和规划的宣传与引导,增加透明度,实施科学、民主决策,引导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和支持水利规划实施。
进一步提升水利行业能力。水利必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水利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的总体技术水平,加快水利科技成果的推广,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要建立现代化的防汛调度系统,采用信息网络技术建立防洪工程数据库及防汛抗旱雨情、水情、工情、灾情,信息采集、处理、传输、决策支持系统和县级水利政务、信息服务、办公自动化系统。
一、制定目的和依据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开局起步期,是辽宁省振兴发展的关键期,也是铁岭市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水利改革发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根据《辽宁省水利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工作大纲》要求,我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全面总结了我市“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实施情况,并将造福人民、生态优先、风险防控、系统治理、改革创新的理念要求落实到“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中,同时提出了“十四五”期间我市水安全保障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二、“十三五” 发展基础
1.实施河道治理工程。“十三五”期间,我市共实施河道治理工程31项,共完成治理河长326.3 千米,总投资54247万元。
2.实施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十三五”期间,我市共完成12座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总投资2137万元。
3.实施水闸除险加固工程。“十三五”期间,我市完成大中型水闸除险加固工程建设任务1个。
4.实施防汛抗旱工程。“十三五”期间,我市共争取省以上资金4890万元,实施防汛抗旱工程249项。
5.实施农村水利工程。“十三五”期间,我市共争取省以上投资19544万元。
6.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十三五”期间,我市共发展节水灌溉面积7.06万亩,争取省以上资金3424万元。
7.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及维修养护工程。“十三五”期间,我市共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463处,受益人口合计50.12万人,总投资3296万元,项目实施后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5%,农村集中供水人口比例达到75%。
8.实施移民工程。“十三五”期间,我市共发放移民直补资金22722万元,整合各类移民项目资金24172万元。
9.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十三五”期间,我市新增水土流失面积793.67平方公里,总投资37609万元,实施水土保持项目40个。
10.实施增殖放流工程。“十三五”期间,我市增殖放流224万尾,总投资70万元。
三、“十四五”发展目标到2025年,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明显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安全利用水平明显提高,水资源配置格局明显优化,重点河湖水生态环境状况明显改善,全市水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升。
四、“十四五”水利重点工作任务
1.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 实施铁岭节水行动
2. 加强防洪薄弱环节建设 提高防洪减灾能力
3. 推进区域供水工程建设 提高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
4. 夯实农村水利基础 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5.维护河湖健康美丽 全面加强水生态环境修复
6. 加强水利数字化建设 提升水利智慧化水平
7.加强水利管理 提升水治理现代化水平
8.改革创新 激发水利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
五、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各级部门责任。完善法规政策,强化执法监督。建立稳定可靠的投入机制。加快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加强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加强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确保工程运行安全和充分发挥效益。推进水利科技体系建设,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强宣传和社会参与,共同实施。进一步提升水利行业能力。